上海gm干磨店

雨后

时间:2021-04-03 08:43:03 诗词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雨后

雨后1

  是谁

  举起了长鞭

  赶跑了乌云

上海gm干磨店   露出金色的太阳

上海gm干磨店   和湛蓝的天。

上海gm干磨店   是谁

  打湿了雨翅

  舞动一条七彩长巾

上海gm干磨店   把云的泪眼擦干

上海gm干磨店   是谁

  那么辛勤

  把田野洗的格外清新

  一望无际

  蔓延着翠色欲滴

  是谁

  滴落了红花,

  扔下一串夏天的脚印

  瓣瓣与泥土亲吻

  是谁

  丰满了小河的身心

  一路欢声笑语

  山崖陡壁

  刻下流淌的痕印

雨后2

  雨后池上

  刘 攽

上海gm干磨店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上海gm干磨店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刘攽(bān),庆历六年进士,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试题】

  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上海gm干磨店  2.三四句描写了作者在雨后池上所见的具体景物有哪些?诗中所写景物勾勒的是哪个季节的图画?

  【参考答案】

  1.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后池水平静、明净(清澈)的状态。

  2. 垂杨、荷叶,春季。

  (20xx年广东省肇庆市中考语文试题)

  【补充注释】

  (1)淡磨:轻磨拂拭。古代用铜作镜子,铜磨光以后能清楚地照见人影。(2)檐楹(yányíng):屋檐下厅堂前部的梁柱。

上海gm干磨店  (3)垂杨:杨柳。荷心:荷叶。

  【译文】

  春雨过后,池塘里涨满了水,几乎与地面相平。那平静的水面如淡磨的'明镜,光亮耀人,倒映出屋檐下的梁柱。池边垂柳苍翠欲滴,忽然一阵春风拂过,万千杨柳枝条顿时袅娜地舞动起来。它们纷纷抖落一身晶莹的水珠,洒向那池中的荷叶,霎时传来很多清脆的响声。

  【作者简介】

  刘攽(1023~1089)北宋史学家,刘敞之弟。字贡夫,一作贡父、赣父,号公非。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一说江西樟树人。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着有《东汉刊误》等

  【鉴赏】

上海gm干磨店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图,从诗中写到的东风、垂杨、荷花等物象来看,背景是春季,因此,再确切些说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读者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首句展示的是雨后池上春景的静态美。第一句写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只淡淡地出一“平”字。如果只读这一句,会觉得它过于平常,但在这句之后紧接以“淡磨明镜照檐楹”,却境界顿出。“淡磨”二字颇可玩味。施者是春雨,受者是池面,经春雨洗涤过的池面,好比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比中有比,比中有拟人,这就使“水如镜”这一浅俗的比喻有新鲜之感。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春雨后池上异常平静、明净的状态,并能进而联想到前此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淡磨明镜照檐楹”,创造的正是非春雨后池塘莫属的艺术境界。与此相适应,这两句语势平缓,无一字不清静,连略带动感、略为经意的“淡磨”二字,也一如字面,给读者以一种轻淡的心理感受,显得毫不着力。

  三四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雨停了,风住了,池边垂柳苍翠欲滴。忽然一阵风起,万千杨柳枝条袅娜飘动。杨柳似有知,风雨中洗尽污浊,欣喜中乘风起舞。舞动时抖落一身水珠,洒向池中荷叶,传来嗒嗒万点声。风狂雨骤时,杨柳枝条不停摆动不会引人注目,雨打荷叶响声一片也不会声声入耳。只有在风停雨住之后,一切归于沉寂,才会留意那突然风穿杨柳出现的舞动,才会捕捉到柳枝上的水珠抛向荷叶时发出的点点声响。

  由风起而垂杨舞,由垂杨舞而荷声万点的连锁反应,反映了作者雨后静观自然的怡然心态。后二句则由静而动,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这里,诗人笔下荡漾的东风、婆娑起舞的垂杨、荷心的万点声,无一不具有一种流动的韵致和盎然的生意,与前二句相比,别是一番情趣。与此相随,语势节奏也由平缓而转向急促,字字飞动起来。“忽起”二字,首先造成突兀之势,展示出景物瞬息间由静而动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随后再用“更作”二字作呼应回旋,造成一种急促的旋律,从而把上述有形的与无形的、动态的和声响的景物联贯起来,组成一幅形声兼备的艺术画卷。

上海gm干磨店  雨后池上景物之美,诗人既写其静态,又写其动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姿,而且构成对比,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首句平直叙起,次句从容承之,而以第三句为主,尽宛转变化工夫,再以第四句发之,诗人用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语言结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成因势置景、笔随景迁之妙。

【雨后】相关文章:

雨后复斜阳02-13

空山新雨后全诗12-24

雨后春笋的意思04-12

雨后景色作文10篇06-05

雨后清荷香的写景散文02-26

阳光总在风雨后串词08-21

雨后彩虹作文300字九篇06-06

雨后彩虹作文600字八篇06-03

阳光总在风雨后日记5篇04-04